我们注意到,古代史家之“论”的旨趣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趋势:一是从对某一具体史事或人物的评论走向对某一重要专题的评论,一是从对某一朝代之兴亡得失的综合评论走向对历朝兴替更迭与历史进程的综合评论。而贯穿于上述两个趋势之中者,则多有关于天人、古今、时势、理道等一定程度上的理性分析。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史学中的“论”,是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评论,是通过具体的史事讲道理。而这种道理,不是空论,是从一定的史事中概括、演绎出来的。正如元代史家胡三省所说:“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5]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做了更精练的概括:“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6]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中“论”的基本特点。当然中国古代史学中的“论”,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史学家对“论”的内涵的思考和阐发,显示出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密切结合。明清之际史家王夫之说得好:
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道无方,以位物于有方;道无体,以成事之有体。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抑岂曰此所论者立一成之侀,而终古不易也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