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我跟生活商量了下,把老年阶段提前了。” “32岁退休了,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 乔桑在社交平台,如是说道。 1 90后“断舍离”女孩,曾经是一个“北漂”,在大城市辗转多年,一步步混成了他人眼中羡慕的高薪“白领”。 然而就在一天,乔桑却突然告别了大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回到阔别多年的石家庄老家。 这是乔桑的朋友,包括乔桑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 回到老家不久,乔桑下定决心要换一种活法。 乔桑向父母筹了些钱,贷款买下一个88㎡的房子。 她简化了室内格局,推倒无用的隔墙,把“两室一厅”变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层”。 所谓的装修,也不过是铺置了瓷砖,粉刷了墙。屋内的家电除了冰箱和洗衣机,仅有一个扫地机器人,全屋的家具只有6件。 她开始了心目中的生活,每天看书,做瑜伽。 为了维持这种生活,她又开始了“不消费主义”——蹭吃,蹭网,买蔫菜。 2021年,这个“白蹭”女孩上了央视,受邀参拍了《生活的减法》。 一下子,她成了很多网友向往的“偶像”,随之而来,对她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那么,当初她为何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她在这条路上究竟收获了什么?如今的她又怎么样了呢? 2 乔桑出生在石家庄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家境并不富裕。 和大多数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一样,乔桑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到大城市里闯荡,凭借自身努力,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可真等她读完大学,留在北京开始“北漂”后,才发现她原以为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梦”,离她还是很遥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一点不假。 乔桑并没有因此过上富裕的生活,相反和其他“北漂”一样住进了地下室,每天脑袋里想的不是如何让生活更加精彩,而是如何能够活下去。 到了夜晚,赶着最后一班地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 乔桑经常躺在床上独自一人对着悬挂在屋顶的电灯泡发呆,看着电灯泡发出昏黄的光,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与前路。 一想到她未来的人生将会如此黯淡直至尽头,她全身就会感到冰凉,那曾经向往过无数次的梦,像一把尖刀一样剜进她的心。 每当这时她都会忍不住地低声哭泣。 她想过给爸妈打电话,向他们哭诉白天在班上所受到的种种委屈。 她希望能从爸妈那里得到慰藉,来疗愈心中对前路的迷茫与绝望。 她还希望她爸妈能够感受到她的痛苦,开口叫她回家,那样她就可以顺势而下回去…… 但是,在乔桑与爸妈通话中,她还是强忍着泪水在眼珠里打转,假装若无其事地告诉他们,她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她想再试一试。 她觉得只要她熬过这段艰难的时期,等她站住了脚,等她收入高起来,那时她就能过上她向往的生活。 几年后,乔桑终于走过了那段昏暗的岁月。 她摇身一变,从当年青涩寒酸的大学生,变成了全身名牌,挎着奢侈品包包频频出入高档场所的高薪“白领”。 她所走过的路,让身边好多人看到了继续前行的希望。 然而,她的脸上并没有多少的笑容,反倒多了更多的倦意。 再次独自一人时,乔桑看着桌上零散着的化妆品和一张张卡片,随处可见胡乱扔置的衣物和包…… 她发现,屋顶的灯虽然早已不再昏黄,可她并没有走近她想要的生活。 那晚,乔桑背对着窗外的霓虹灯,望着屋内的一切,独自喝到半夜,最后还是忍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3 2019年,乔桑还是回到了石家庄老家。 从踏入老家的第一步起,过去那几年浮躁的心竟有些平静了。 后来,乔桑回想回老家之前的那段岁月,脸上有厌恶,也有庆幸。 “当时我的世界好像只有挣钱和花钱、黑白和对错、爱和不爱等等,而且是一个‘赶时间去投胎’、一直在不停地追求‘成功’的世界。” 乔桑说,那时候生活好像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或者可以说是,掉了由欲望组成的泥潭。 一到周末,乔桑都要去商场买当季的新品。 平常去过的店面都要办一张会员卡,哪怕心知很难再去第二次的甜品店、西餐厅也要办卡。 为了更有感觉地看夜景,她不惜花3000元住高档的酒店。 为了一时兴起要尝试的事物,去过菲律宾潜水,也到过土耳其玩滑翔伞,甚至一次就花掉过5万元。 乔桑也会在事后后悔,清楚那些她并不热爱,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与欲望。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玩命地工作、挣钱,任何时候都能进入工作的状态,连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 工作疲惫了,就疯狂地消费。 消费过后,又开始玩命地工作。 乔桑就在这种循环中寻找着某种满足与快乐,不敢让时间停滞下来,更不敢细究她在其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不过,乔桑也很感谢那段混乱的时间,她说: “可是不经历那段时光,怎么会心甘情愿地主动选择过现在这种‘朴素’的生活呢?” 乔桑回到老家,稍稍平复了一段时间。 然后,她便拿出了所剩不多的积蓄,又从父母那里借了一些钱,贷款买了这个88㎡的房子。 可当她将过往的“物品”统统搬到新家。 看着一个个箱子、一件件行李,瞬息就要占满全部空间时,一种压抑感降临到她的身上,她感觉自己要喘不上气来。 有那么一瞬间,她竟感觉到才脱离不久的生活,又找上了她。 不,乔桑立马在心里对自己说,她要改变这种状态,绝不能让她的生活再重返过去。 乔桑挑出自己需要穿的3双鞋,摆在玄关,其他跟鞋有关的“过去”都归拢到接近门口的空地上。 随后,又从满地的箱子行李中挑出四季一定要穿的衣服挂到衣柜,其他的还都归拢到门口的空地上。 乔桑站在门口往屋内望去,那种空旷感让她觉得好舒服,她发现她想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于是,她望着屋内,又看着脚下堆满的“过去”,一瞬间下定了决心要“断舍离”——将自己用不上的东西,或不是必需品的东西通通舍掉,送给朋友或者有需要的人。 过程中,看着那些曾为了拥有,付出过极大代价的衣服、鞋、包,就这么给“舍”掉了,内心是有不舍的,但不舍的情绪很快就被想要开始新生活的兴奋所压倒。 当然,乔桑在“舍”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还是那种曾经万般喜欢,但确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梳理过往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梳理自己的人生,梳理自己的内心。 乔桑后来说:“把多余的物品舍弃之后,我更开心了。” 这一开心不要紧,有一段时期乔桑对“断舍离”完全上瘾了。 每一天闲余的时间,她都会对剩下的物品再进行一番审视,决定去留。 到最后,乔桑把家中的床垫都舍掉了,只留下可以折叠的床板。 朋友来乔桑家做客,一进门立马惊呼道“我受不了,这样太空了”,而一旁的乔桑听到这话,脸上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4 在那段“断舍离”的时期,内心重归平静、精神重新亢奋起来的乔桑,逐渐找回了她想要的生活节奏。 为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乔桑每天5点半准时在社交平台直播做瑜伽。 过程中她还会分享她“断舍离”的最新成果。 乔桑觉得“断舍离”和瑜伽很配,都是向内观察自己,向内寻找真实的愉悦感。 她的坚持,她的生活,竟让她不知不觉地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这是乔桑事先没有想到的。 乔桑把喜欢她的粉丝,当成了对她的监督者,当成了她对生活的分享者,她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生活了。 有一天,一个粉丝对乔桑说:“你为何不试试‘不消费主义’?” 粉丝的话让乔桑看到了另一种新的生活。 确实,“断舍离”和“不消费主义”是有相似点的:都是遏止过盛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乔桑很快就下定决心要尝试一下。 2020年11月底,乔桑在社交平台上开始了“不消费主义”打卡,她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坚持多少天。 “不消费”不是完全不花钱,而是尽可能地降低欲望,减少不必要的花费。 开始了“不消费主义”的打卡,乔桑关注到家里过剩的食物。 有过期的方便面,冰箱的冷冻区有去年的粽子和年糕,有瓶瓶罐罐的五谷杂粮,有一袋袋一瓶瓶的调味料、酱菜和火锅底料。 乔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交换食物”。 她用多余的食物向身边的朋友、邻居,交换她所需要的食物。 随后,乔桑在菜市场发现一些菜贩会将不好的或是蔫掉的青菜扔掉,她便去跟这些菜贩商量,把那些蔫掉的青菜留给她,她过来取。 就这样继“断舍离”女孩之后,她又成了“白蹭”女孩。 乔桑断掉了自家的网,需要时到楼下的店面门口去蹭。 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有吃不完的鸡蛋,就会张嘴要来一些。 乔桑身边人知道她在践行“不消费主义”,都乐意支持她,他们将家中过剩的米、面、日用品送给她,有时还会带她去吃午饭。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因为要坚持不花钱,少花钱,乔桑学会了自己做饭。 慢慢的,她了解到一个鸡蛋需要5毛钱,一颗西红柿要一块,买自己吃的肉2块钱就够了,2块7就能买到8根豆角,9毛钱就可以买一根尖椒…… 也是在那时,她才知道芹菜的叶子可以吃,西兰花的茎也可以吃。 她知道了之前在饭店吃一顿饭的原材料究竟多少钱,商家卖了多少钱,从她手里挣去了多少钱。 乔桑是在那时知道什么叫贵,什么叫便宜,才意识到“钱”代表的是什么。 在乔桑不断深入地了解生活时,她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 乔桑说: “当你开始知道菜价的时候,才知道下馆子有多贵。当你不消费的时候,才知道1块钱买一颗西红柿多心疼,才知道买菜需要问价……才知道6元买一包挂面,可以吃8顿早餐,而之前自己一顿早餐就需要12块,相当于半个月早餐的主食了。” “在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变成了之前我最不能接受的那种人,那种小心翼翼地花钱,买东西还要计算花了多少钱的人。” 但乔桑清楚,看似她在践行“不消费主义”,但她越来越清楚不消费,不是省钱,而是让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又是浪费。 从物品开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物品,知道应该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从而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乔桑“不消费主义”的打卡连续进行了116天。 停止打卡不是坚持不下去了,而是她觉得没必要再进行这种形式上的监督与被监督了。 那时候,“低消费”、“低欲望”的生活理念早已融入了她的内心,对于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她已十分明确。 5 多余的东西剔除掉了,势必需要有一种全新的东西来填补生活。 对于践行着“不消费主义”的乔桑来说,新的东西绝不会是以物质为主的。 她庆幸在坚持“断舍离”,践行“不消费主义”时,除了有瑜伽为伴,还找到了喂饱精神,提高精神愉悦感的方式——读书。 乔桑给自己制订了阅读计划。 看着自己构建的阅读清单大框架,她知道很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但她愿意为这份清单踏上“不归路”,与那些作品,一本本的“相遇”。 可就在这时,乔桑发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每天早上5:30起来瑜伽一小时,后来晚上9:30也开始瑜伽一小时。 最初,每天读书1小时,慢慢增加到了6小时。 除去上班工作的时间,留给乔桑自由的时间,根本不够她用来读书、健身。 于是,那个多次在心中萌生的念头,终于坚定了下来。 2022年1月,乔桑彻底辞去了工作,开始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她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也有时间将所读的书分享给其他人。 为了减少花费,大部分看得都是电子书或是到图书馆去借,少数是从二手书市场购买的,有一些实在寻不到的,才去购买全新的纸质书。 粉丝知道了乔桑的情况,纷纷将家中看过的书籍寄给她,一些出版社也会给她寄样书。 慢慢的,堆在家中的书越来越多。 当堆放的书籍达到600册时,乔桑在家中开了一个共享书店——流浪书店。 为的是给那些想看书的人,提供便利。 让那些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一本人来疗愈自己的内心。 在乔桑回到老家2年多的时候,一个曾经的同事问她近况如何。 乔桑笑着说道: “已经辞职将近一年了,除了钱挣的少了,没有其他的缺点,现在的生活状态简直是太太太好了。” 那连续的“太”字,足以证明对于乔桑来说,如今所过的生活完全是她心中想要的样子。 辞职的那一年,乔桑过上了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 在那一年里,乔桑半年流浪,半年读书。 她在社交平台上说,庆幸当初做下的这个选择。 她现在已经不用挤时间去旅行或者读一本书了,有新的想法冒出来,也有足够自由的时间去承接。 在分享她的生活时,她告诉粉丝:虽然我们一直在谈钱,但我们真正要做的,想做的,真的与钱无关。因为钱,很多人都活反了。 很多人变得追着钱跑,而不是跟着自己的心走。 乔桑这番的分享,在网上引起过热烈的讨论。 有的网友羡慕乔桑的勇气,敢想敢做。也有的网友对乔桑的这种生活态度提出了质疑。 “这不就是变相‘躺平’吗?这么年轻真的好吗?” “臣妾做不到啊,没有购物的快乐过得还有啥意思。这样苦行僧的生活,我是受不了的。” “做到这样断舍离的都是单身未婚的,家里有个孩子你试试。” “特别假的理念,所谓断舍离,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把戏。你可以把所有当下不用的东西全部扔掉,前提是你兜里得有钱。” “不知为何,我一点都不羡慕,人应该有点生活品味和追求。有一些喜欢的东西,一些仪式感,会让快节奏的生活充满趣味和烟火味。我们提倡断舍离,但并非要舍得如此干净。” …… 无论其他人如何评价她,乔桑都是一笑而过。 她对生活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知道如何才能到达自己想要去往的目的地。 6 今年的5月1日,是乔桑辞职的第456天。 在最新的一期视频中,她分享了不久前与全家人一同旅居的情况。 2022年年底,乔桑的父母都退休了。在乔桑的提议下,一家人进行了一场旅居的生活。 旅居中,一家人发生过矛盾,但矛盾过后又更加地了解了彼此。 在视频中,乔桑还分享了她的现状以及接下来的打算。 她说,目前她每个月的收入,还可以支撑日常花销。 当前的生活很惬意,喝喝茶或者喝喝咖啡,看看书、散散步,每天生活的都可以让她热泪盈眶。 她暂时没有上班的念头,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后,继续带着书去流浪。 有时候她也担心,会不会有入不敷出的时候,或是有一天无法维持当前的生活。 但这种念头在她的脑海中一出现,便会自行消失。她不愿因还未发生的事,影响她当前的生活。 同时,她对那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还有一些小期待,到那时她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可以挖掘的潜力,还会不会触底反弹。 这就是乔桑这个90后“断舍离”女孩的选择与生活。 我从心里羡慕乔桑的洒脱与勇气,羡慕她过上了我心中一直向往着的生活。 但是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复制谁的人生。 不过,在这个90后女孩身上所发生的事,有一些确实是值得我们静下心去思考的。 当我们迷失在由数字赋形的物质世界中时,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对于那些我们看似需要的,想要的东西,我们的追求与获取,最终得到的又是什么? 那些驱使着我们去过每一天的东西,是外界带给我们的欲望,还是我们内心的热爱? 这些问题,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想一想。 在《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的必需品,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当我们的物质越来越富裕时,我们也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的精神以及我们的灵魂,是在富裕着,还是在贫瘠着? 写在最后,将乔桑分享在社交平台上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希望我们可以有能力摆脱贫穷,摆脱物质对精神追求的束缚,在足够的物质基础上,有足够自由的心智去过我们想拥有的生活。” 如果你有选择的话,愿意像乔桑这样生活吗?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