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史研究中中西结合的最早典型,在教育史学方面的学术贡献①主要体现为:第一,划分了先秦教育的发展阶段。作者将先秦教育分为周以前的教育、西周的教育、春秋的教育三部分,并指出西周教育的特点是“官守世学”,“教育总之于人君,无私家传授之事也”。第二,初步确定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范畴。首先,研究对象以学校为主,辅之以社会教育,兼及选举制度。其次,书中首先尝试运用体育、德育和智育范畴,考察中国古代教育的实施过程。最后,以西周为典型,提出教育制度研究的范畴及顺序如下。①教育宗旨;②学校制度——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学制与入学年龄、学年与入学教育、教育与处罚、视学;③学校管理、教育行政与教师;④女学与胎教;⑤学校教育、教学内容。这些范畴也大体上为以后的中国教育制度史、教育管理史研究所借鉴。
第三,对中国历史与传统学术有深入的把握,提出诸多独到见解。
第四,撰写体例上也颇有特点。首先是史料十分翔实,其次是长于考证。第五,运用西方近代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方法,对研究中国教育历史作了有益的尝试。作者对西方学者的论著征引颇丰,康德、黑格尔、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的思想资料都有引用,涉及的学科则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病理学、德育心理学等。《中国教育史》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的问题是历史观,表现为:①持圣贤造世观念;②“夷不如夏”的意识明显。